仲英道德讲堂:徐小跃教授说“仁义”

发布时间:2016-10-24浏览次数:358

10月18日晚,仲英道德讲堂第四期主题讲座在我校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以“说仁义”为题作精彩报告,为在场师生阐述中国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和义”的深厚内涵。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南京大学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现场

 

徐小跃教授指出,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他引用《汉书·艺文志》中“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的说法,提出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外乎仁和义的观点。

 

那么,何为“仁义”?徐小跃教授化抽象为具体,状无形为有形,首先从“仁”的本意开始讲解。他表示,按照古代的写法,“仁”字“从生从心”、“从尸从二”,“从尸从二”这一写法运用周易符号中的阴爻和阳爻,精妙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阴阳调和的观念。他将“仁”解读为“所有作为主体的人和一切对象形成关系的总体性的范畴”,指出这种关系包括了人与神、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徐小跃教授介绍了“仁”的内涵在历代的演变并表示,不同时期的儒学家对“仁”所作的诠释和阐发逐渐形成了意蕴丰厚的思想资源。

 

徐小跃教授说“仁义”

 徐小跃教授循序渐进,以孔子“仁即爱”、“仁者爱人”的深厚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忠”和“恕”的概念。他以《论语》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例,认为“为人谋”表现了给予和尊重,是“忠”的一种体现;而《论语》记载孔子回答子贡请教哪种道德可以终身奉行,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了“恕”的内涵。徐小跃教授继而指出,只有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恕”的宽容情怀来面对多元化的世界,做到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宽容、分享,才能达到道德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讲座最后,徐小跃教授重提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这“十德”的概念,总结了“仁爱”的核心要义并表示,中国传统道德应该落实在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成就道德、成长生命这些道德意识、生命意识方面。

 

据悉,仲英道德讲堂第五期主题讲座将于11月1日继续举行,由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教授担任主讲,主题是“我们,如何在一起”。“仲英道德讲堂与中华道德传播研究工程”项目将继续组织师资骨干培训,开展大学生、研究生进社区、进校园等多项活动,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全方位、多视角进行道德讲堂的系列演讲、师资培训、学术研究、国际会议等多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