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晓”朋友:探风筝由来,制夏之纸鸢

发布时间:2023-05-30浏览次数:10


学习风筝文化,筑梦非遗传承。2023526日,我院南马微芒志愿服务队走进兆园社区的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1级博士生周亦垚讲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以《风筝的故事》为题的精彩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2级硕士生章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2级硕士生陈巧馨担任本次课程的助教。



 “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周亦垚讲师以一则谜语导入今天课程的主题——风筝。从墨子因战争需要发明木质风筝“木鹞”,到鲁班发明“木鹊”,再到造纸术兴起,坊间人民发明“纸鸢”,风筝逐渐从战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周亦垚讲师将风筝诞生过程娓娓道来,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问题一抛出,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想要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因为风把风筝吹起来”、“因为风筝很轻所以可以飞起来”、“因为我跑得快”同学们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大道理,周亦垚讲师结合同学们的发言用四个力总结了风筝起飞的原理,风筝是在风力、牵引力、抗力和扬力的对抗作用下,才得以保持在空中的平衡。了解了原理后,周亦垚讲师便从季节与天气、场地、放收风筝的方法三方面回答了“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这一问题,同时,周亦垚讲师也贴心的向同学们展示了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接着,周亦垚讲师从军事、通讯、科学、文化四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风筝的贡献,特别是在文化贡献方面,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周亦垚讲师号召同学们要学习风筝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多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匠人精神。理论讲解的最后,周亦垚讲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回顾了整节课程,帮助同学们加深了记忆。



最后,来到了同学们最期待的制作环节,折纸、剪裁、钻孔、穿线一气呵成,周亦垚讲师向同学展示了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同学们按照步骤开始制作,“小尾巴放长一些”、“小孔钻上面一些”在周亦垚讲师的悉心教导下,一只只或是有着小彩虹图案,或是画着小蝴蝶图样的简易版风筝诞生在同学们手中。“飞起来咯!”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在教室外实验他的作品,即使雨天也浇不灭他们满满的热情。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风筝及其制作从历史中来,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南马微芒志愿服务队让风筝飞进校园,飞进同学们的心里,让其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未来,南马微芒志愿服务队会继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同学们身边。


(供稿:安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微芒志愿服务队)